三国时期,曹操曾与司马懿的父亲是故交。 他听闻司马懿小小年纪,已有过人的才识,于是数次派人征辟司马懿到府中任职。 但司马懿屡次拒绝,他认为靠关系进入仕途,如同揠苗助长,…
他听闻司马懿小小年纪,已有过人的才识,于是数次派人征辟司马懿到府中任职。
但司马懿屡次拒绝,他认为靠关系进入仕途,如同揠苗助长,根基不稳,势必会适得其反。
期间,他韬光养晦,一步步积蓄自己的力量,默默发展自己的实力。
这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,让他在七年后,顺利成为了曹营里的重要谋士之一。
在外人看来,司马懿放弃捷径,耗费多年功夫才进曹营,显得有点愚笨,固执。
一个“笨”字,让司马懿从籍籍无名的谋士到问鼎之谋局者。
生活中,不少人被名利所束缚,急于求成,寻找各种捷径。
他不仅完善了五言律诗的体系,还一手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,奠定了律诗的基础。
可是,就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,却被人评为“一流诗才,末流人品”。
原来,只因他一心想通过卖友的方式,在仕途上获得更多机会。
他和好友张仲之在把酒言欢之际,听到张仲之秘密除掉武三思的计划。
为了走上更高位,他相继又攀附了太平公主和安乐公主。
人生在世,许多自诩“聪明”之人,都想要走近道、抄近路。
即使你能通过它取得一时的荣耀,但这胜利就如同绚烂的泡沫,总有破灭的那一刻。
偏爱捷径者,只会在未来踩更大的坑,无异于自毁前程。
只有用能力夯实地基,成功才不会像空中阁楼一样虚无缥缈。
“读书应该脚踏实地,扎实认真,识得一行即行一字。”
由此可见,一个人最可贵之处,就是懂得下“笨功夫”。
于是,他找到当时闻名于天下的神射手飞卫,进行拜师学艺。
“射箭之人,需要目不转睛的眼力,而你如今并不能做到这个地步,还是回去好好练练吧。
纪昌回家后,他天天目不转睛地盯着妻子织布机的锥刺看,眼睛一眨也不眨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在两年后,纪昌成功练就了睁眼睡觉的本领。
当他再次去找飞卫求学时,飞卫表示,等到他能视小为大,把眼中的虱子看成和马一样大的时候,再来拜师。
于是,纪昌抓了一只虱子,用头发把它拴在窗外,每天注视它。
飞卫听闻后,欣慰地说:“你已经出师了,神箭手的荣誉实至名归。”
“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,诀窍无他,都是能人肯下笨功夫。”
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一蹴而就的,所有的成功都是慢慢熬出来的。
千丈高楼是由一砖一瓦堆砌而成,汪洋大海是由一点一滴汇聚而成,脚下的路也是靠一步步走出来的。
当你脚踏实地,稳中求进,终将拥有量变到质变的力量。
投机取巧者,总是聪明反被聪明误;躬身精耕者,才会必成大器。
历史作家汪衍振,为了写好《曾国藩发迹史》《左宗棠发迹史》等历史小说,花了大半辈子去研究这些晚清名臣。
除了吃饭睡觉,他剩下的时间都在研究史书资料,核对历史出处,写文章,有时甚至专注到错过吃饭的时间。
为了了解曾国藩官场的12年升迁史,他搜阅了近2000万字的珍稀史料。
整整21年,他写了七十多万字,平均一天一百个字,被媒体誉为“中国最笨的历史作家”。
“媒体或读者说我写得是‘龟速’,说我是中国最笨历史作家,我并不生气。
‘笨’是一种态度嘛,我最大的长处,就是能坐得住板凳!”
他专注到极致的精品思维,让他的书籍一经出版,就引起广泛关注,迅速登上各大畅销书排行榜。
《南村辍耕录》说:“一事精致,便能动人,亦其专心致志而然。”
只有专注某个领域循序渐进,不断积累经验和能力,你才能挖到人生的宝石。
长大后,即使他工作再忙,每天晚上都会抽出时间写一些文字。
“农家每年只能收成一次,但天天都要下田。而作家的精神也是如此,这是我给自己的规范。”
这世上,从没有唾手可得的成功,也没有坐享其成的成就。
每一条投机取巧走过的捷径,往往最后都会成为最大的弯路。
人若想有所长进,必须下更深的功夫下,根基才能扎得稳。
点亮【在看】,往后余生,愿你我都能肯用“笨”功,少走捷径,收获熠熠生辉的自己!